养草为兰草

这里完全是关于《琅琊榜》第一、二部和《伪装者》的内容。专注于补琅琊榜的洞截伪装者的图不动摇~~~

风起长林中的南北朝文化

我们知道琅琊榜和风起长林都是架空小说,奈何广腚要求拍成剧必须安到一个朝代。因“大梁”与南北朝的梁朝有些类似,所以琅琊榜拍的时候就说是南北朝时期的故事。但是,连金陵都没有改成南北朝时的称呼“建康”,可见只是应付广腚而已。

然而,史实可以不符,文化要相融。可以看出,为了展现南北朝时期的文化,琅琊榜剧组也是进了很大的努力,无论从建筑风格,还是日常用品,还是各种礼仪,多数都按着南北朝来,比较少出现唐宋元明清的物件(极少数还是存在的),基本不会人产生穿越之感。——不像有些粗制滥造的所谓历史剧,一剧中简直把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用的东全用上,让观众如我这样的感觉剧中人一会儿生活在秦朝,一会生活在宋朝,一会又生活在清朝……这种剧我最多看一分钟就默默换台了。

而风起长林,我能感觉到剧组更好的研究了南北朝文化,应用了更多南北朝的元素,让我倍感亲近,这里就来从几个小细节盘点一下。


一、牛车


牛车的出现真是惊艳到我了!


六朝时贵族之中流行牛车。为什么流行牛车呢?这和当时的文化氛围有关,此时的文化崇尚老庄的无为文化,崇尚闲适、舒缓的生活状态,而牛车的速度慢,正好符合这种需求,并且传说中老子也是乘青牛出关,所以坐牛车正符合这种文化需求。另外牛比较能负重,走路也比较平稳,当时的车子装饰豪华,里面还放有坐榻、凭几等各种用具,如果速度太快,把里面的东西摇坏了就不好了。

我们来看文物:


是否觉得剧组很写实呢?


二、茶道

很多古装电视剧都有喝茶的表现。但是以冲泡为主的喝茶方式到了明代才流行起来。

那唐及以前的人是如何喝茶的呢?风起长林中可以说比较接近了。

那个时候不是饮茶,而是煮茶、吃茶:



而且,为了改善茶叶苦涩味,还会加入薄荷、盐、红枣或姜片调味,并多外加龙脑等香料。

看到上图中小碟中的白色粉末了吗,应该就是盐。这是在前线,所以调味品少了一点,到了京城吃茶调味品就多了。记得这个花絮吗(图片来源见水印):

大宏哥吃道具,边吃茶边吃枣,哈哈~~

可以说剧中吃茶已经在尽量还原历史了。


三、白神教


剧中那个白神教我是相当讨厌的,不过这倒挺符合南北朝的时代特征。我国历史有一个规律:统一的时候朝廷与百姓的宗教信仰比较单一,这和朝廷的倡导离不开,比如汉朝独尊儒术,唐朝尊崇道教;分裂的时候教派林立,信仰呈多样化。

南北朝就是各种教派百家争鸣,当然还是以佛、道、儒为主,其中佛、道产生了多种分支,五斗米道、玄学、天师道、神仙道教、茅山宗、净土宗、观世音信仰、禅宗……反正难以统一,老百姓你爱信谁就信谁了。对了,还有范缜这种无神论者,也能著书立说,不会被烧死。

那么,出个白神教,也就很符合历史了。


梁武帝早年信奉道教,但在他即位后的第三年,下了《舍事道法诏》,正式皈依佛教。此后,梁武帝就大力提倡佛教,通过一系列措施,几乎把佛教变为国教。我们都读过一首诗:南朝四百八十寺……可见当时佛教之盛行。

但这并不影响道教信仰。到了南北朝,炼丹术基本的修仙体系以及修炼模式初步建立,出现了许多炼丹术士。梁武帝好丹术,希图藉金丹达至不朽,因此命陶弘景为之炼丹。

其实,服石之风在魏晋文人士大夫中相当盛行,它是魏晋风度的主要表现之一。魏晋时期文人名士所服之石,是一种叫“寒食散”的药石。这种散剂由石钟乳、紫石英、白石英、石硫磺以及赤石脂无味药石组成,又称“五石散”。

传统医学证实:石钟乳、白石英和石硫磺的确具有温肺肾和壮阳的功效,可以治疗阳痿等症。紫石英具有镇心、安神的功效,可以治虚痨等症。赤石脂性收敛,可以治遗精。所以,“寒食散”可以壮阳治阳痿,同时能够治疗身上的湿疮、溃疡等病症。但是,药石大都有毒,一般只宜外用,内服不当或者过量,都可能造成中毒

我们看剧中这个白神教应该是道教的一个分支,也是炼丹的。皇室宠信炼丹术士,也有历史依据。梁帝萧歆很可能是因为服食濮阳缨所制“寒食散”中毒身亡。


四、铛


看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帽子,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,就是帽子上的铛。



铛又名金珰,是汉晋以来高级官吏特用的冠前饰物,是一种等级的徽识,自战国时赵武灵王习胡服骑射,武臣服用武冠,皇帝的高级近臣等冠前加金珰,附蝉为饰,又加貂尾,合称貂蝉。

第一部貌似没有出现铛这种饰物,第二部中荀大人帽子上有,不过是玉制的。


=========

总体而言,我觉得风起长林展现了那段历史的风貌,又不拘泥于历史,有自己的创新,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、生活、礼仪体系。这对一个历史剧来说,是相当难得的。多数历史剧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,却把历史表现的乱七八糟、四处穿越。

评论(27)
热度(102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养草为兰草 | 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