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草为兰草

这里完全是关于《琅琊榜》第一、二部和《伪装者》的内容。专注于补琅琊榜的洞截伪装者的图不动摇~~~

【琅琊榜人物全分析·庆国公篇】庆国公倒台背后隐藏的巨大玄机

剧务:庆国公,这是你便当,吃完就回家吧。

庆国公:什么,我还没上场呢,怎么能回家,我可是重要的反派人物!

剧务:你该吃便当了,没有上场机会了!

庆国公:这怎么可能,从书的开篇我就被提到多次,一直等着上场呢!

剧务(一脚把庆国公踢飞):啰嗦!

 

无论是看原著还是电视剧,我一直觉得庆国公倒台太迅速、太突然了,他都没有挣扎一下,就完蛋了,剧中还出现了他家被抄的一个镜头,而书中他甚至都没有出来打个酱油!这也难怪很多读者(观众)都觉得主角梅长苏太金手指了,把反派人物玩弄于股掌之间,分分钟捏死你那都不是事儿。

 

直到最近,我写到了庆国公的故事,才进行了深入思考,那绝对不是长苏金手指,庆国公倒台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玄机。


1、庆国公其人

 

因为庆国公这个人根本就没有出过场,所以这个人的形象极为模糊,只能从别人零星提到的几个词语来了解一下这位从没出场的酱油dang的人生。

 

书是提到:

   大梁的国制,文武臣之间泾渭分明,除皇室宗亲外,文臣不封侯,武臣不参政,一品以下,不能兼领文武双职。文臣的晋升可以既靠考核,也靠上司或皇帝的青睐提拔,但武臣们的晋升则必须要有军功才行,不能单靠皇帝的偏宠。正是由于这个传统,使得大部分武臣对争嫡之类与军务无关的政事不太感兴趣,因为就算冒着极大的风险卷进去选对了新君,没有战场上实实在在的军功也得不到升赏,实在是不合算的买卖,还不如乖乖作壁上观呢。只有早已凭军功升至一品,已封侯或拜帅的武臣才不受这些限制,可以得到皇帝任何的加封,从而求得超品级的待遇和家族世袭的荫赏。而目前大梁天下有这个资格的武臣,不过只有五人而已。 

  这五个人的偏向,就代表着大部分武臣们的态度。虽然从现在的情况看来,五人中除了庆国公明着支持誉王,宁国侯暗里支持献王以外,其余的好象都置身事外。 

(皇室宗亲就指皇帝的本家族人,不包括外戚。原著这里说“文臣不封侯”貌似是一个BUG,因为言阙不是皇室宗亲,是文臣,却被封了侯。)

 

原著中还提到几位侯爷,也不知道是不是一品军侯:衡国公、淮翼侯、忠肃侯。

在原著文末长苏上战场之前,景琰要军侯出征,衡国公、淮翼侯都以年迈推辞,想来这两位应该是五位一品军侯中的两位。既然另一位武侯没参与dang争,那应该不是忠肃侯,忠肃侯的儿子是作为誉王dang向霓凰求亲的,所以忠肃侯应该是誉王一派的。忠肃侯大概只是普通军侯,不是一品军侯,有可能随着誉王的倒台而GAME OVER了。


那么另一位是谁呢,我推测有两种可能。

第一,此人要么年纪太大,要么是年幼的孩子刚袭了爵,反正是对朝局毫无影响的一个人。

第二,有可能是穆小王爷。这里说的“军侯”,即有“公”,又有“侯”,所以并不是单单指“侯爵”,应该类似“诸侯”的意思,各个爵位都包括,所以王爷也应该算在里面啦。当然,这也可能是原著的BUG。

 

按照古代的爵位从高到底依次是王、公、候、伯、子、男,原著中提到的异姓“王”爷貌似只有云南穆府,而“公”有两位,颇受器重的庆国柏业和老迈不能管事的衡国公!“侯”有权势的也就只有宁国侯谢玉。 

这样一比较,就知道庆国公在大梁是一个怎样重量级的人物了!柏业的庆国府和谢玉的宁国府就像红楼梦中的宁国府、荣国府一样,是非常庞大的家族啊!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誉王那么重视他的支持了! 

景睿要管胡公胡婆时,谢弼劝道:

“你别傻了!庆国公是什么样的人?他军旅出身,一向有仇必报。胡公胡婆所告的罪名就算成立,也未必能置他于死地。日后缓过气来,他放得过谁?你一人任性妄为,难道不怕带累了父母?” 

连谢侯爷世子谢弼都劝景睿不要卷入此事,然而,胡公胡婆这样两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,居然就把庆国公这样位高权重的国之重臣给告倒了!弄得个庆国府“忽喇喇似大厦倾,昏惨惨似灯将尽”,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,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”……

 

如此看来,是不是更觉得长苏金手指了?其实不是的。请继续看下面的分析。

 

2、庆国公所犯之罪

 

让庆国公倒台的罪是什么呢?再来看一下原著:

 

原来胡公胡婆是原籍滨州的耕农,此番出门为的是上京越府告状,而他们将要告的人来头也不小,竟是目前颇受圣上器重的庆国公柏业。柏业出身滨州,自然有许多亲族在那里,看那胡公胡婆忠厚悲怆的样子,想来所说的庆国公亲族横行乡里、鱼肉(敏感词)百姓,夺耕农田产为私产的事应该不假……

 

所谓“横行乡里……,夺耕农田产为私产”,这是多大的事,在古代贵族简直不要太司空见惯好吗!别说庆国公,其他高官贵族,多多少少家里都有这些事。在古代民告官,那要滚钉板的,怎么可能告得下来?

 

再来看一段长苏和靖王的对话: 

  “悬镜司转来的证据已经足够了,此案并不难审。”靖王辞气凛凛,“庆国公不仅仅是纵容,他是主犯。”

  “可他是一品军侯,有获恩赦之权。”

  “犯人命案满三人者,不赦。”

  “他在京都,人命案他并非亲自沾手。”

  “朱家村屠村之举,有他的密函为证。”

  “密函非他手书,乃是他府中师爷所为。”

   “这位师爷昨晚已被我请来,今天就招供了,也不是什么硬骨头。”

  “真的是客客气气去请的么?”梅长苏目露赞赏之意,“殿下能一下子看到悬镜使的证据链中还少了这位师爷,下手疾如风雷,抢得先机,苏某佩服。”

  靖王面上却毫无自得之色:“那是因为庆国公以为这封密函已毁,并不知道它落入了夏冬之手,否则早就灭了口。”

  “但殿下可曾想过,庆国公一案若是处置得严厉,各地有了血债的,多半会被效仿上告。以前州府衙门押案不收,现在却不会了,你有信心处理这后续的大麻烦吗?”

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,何事不可为?”

 

庆国公是屠村,确实是罪大恶极,但长苏说“各地有了血债的,多半会被效仿上告”,可见不仅庆国公一家弄出了命案,也不止胡公胡婆一家上告,原著开头言豫津曾说——

 

言豫津顿了顿,最终还是点了点头,“我知道……就是谢弼,也不是单单忌惮庆国公才这样缩手缩脚的。近一两年来,各地豪强贵绅兼占私产之风大盛,已是皇上的心头隐患,这桩案子一发,刚好撞在刀口上。皇上必定会以此为由头,大力整顿各地兼并之事。到时怨恨我的人,恐怕就不只是一个庆国公,而是众多的豪门了……”

 

皇上为什么一定会拿庆国公开刀,如果也有其他人告到京城,皇上会先拿其他贵族开刀吗?

长苏为何那么有把握侵地案一定能扳倒庆国公呢?

 

3、庆国公倒台的必然

 

我们先来看一下朝局。梁帝为了平衡朝局,特意起用献王和誉王相争。

原著中虽然提到三省六部,但三省基本上没有提,这里忽略。六部中户部、礼部、兵部是献王的人,吏部、刑部是誉王的人,除此之外,忠肃侯还支持誉王。

悬镜司、禁卫军、一品军侯都是中立的(谢玉暗中支持献王,皇上并不知道),站在梁帝的角度来看,其他文臣你们就去争吧,皇上掌握着所有军队,枪杆子里面出政权,文臣只要效忠皇上,是谁的人无所谓啦。

然而,就这个庆国公,他居然“明着支持誉王”!完全没有庆国公的戏份,咱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趟夺嫡这浑水,也不知道他是有什么苦衷,或者偶然的情况秘密被公开化,或者被逼到了什么份上,或者就是认定了誉王肯定能夺得皇位,总之他就是站在誉王这边了。如此,就打破了皇上一直保持的势力平衡。

梁帝虽然由着献王和誉王相争,但还是很忌惮军侯和皇子结盟。因为他自己就是因为林燮的支持武装夺取了政权。一旦势力庞大的柏业有了异心,就和之前的他自己、以及后来的林燮、祁王一样,是可以想反就能反的。疑心那么重的梁帝能由着局势往自己控制不住的方向发展吗?梁帝对誉王还是有很大信任的,但是他会害怕万一柏业起了反心,万一他会鼓动誉王,万一柏业控制了誉王取而代之……

 

其他几个军侯,穆王府梁帝一直忌惮着,衡国公、淮翼侯只是名誉军侯,梁帝可倚重的就只有谢玉。庆国公参与dang争,极大地扩大了誉王的势力,已经有了压倒献王的绝对优势,梁帝快HOLD不住了。但是誉王是皇上疼爱的皇子怎么可能有错,这锅只能由庆国公背,他不该如此明目张胆支持誉王来打破梁帝追求的平衡。

当庆国公倒向誉王以后,梁帝就已经不安了。梁帝要重新创造朝局平衡,打压一下誉王的势力,只有一个办法,就是灭掉庆国公。但是堂堂一品军侯,哪是那么容易搞倒的,皇上急需要一个由头,正在这时,长苏就把胡公胡婆给送上门来了。所以侵地案其实只是一段导火索,经长苏引导用胡公胡婆这根火柴引燃,引爆了梁帝心中盛放不下的不满,把个庆国公府炸了个灰飞烟灭。

其实朝局的势力分割,梁帝的疑心重重等等,所有这一切,早在长苏的算计之中,所以庆国公的倒台并不是因为长苏的金手指,而是因为庆国公自己站在悬崖边上,梁帝根本就想把他推下去,长苏只不过是给梁帝一个有说服力的推他的理由而已。

 

再来看靖王审完庆国公的案子禀告梁帝之后,梁帝和誉王的一段对话:

 

  誉王插言笑道:“这案子的确办得漂亮,父皇真是选对人了。这么大一桩案子,亏得是景琰,要是换了旁人,只怕现在还团团转呢。”

  梁帝温和地看着他,脸上露出笑容:“你这次也很懂事,让朕省了不少的心。朕的皇子中,也就你最是稳重识大体。听说你还主动帮景琰处理一些事情,是吗?”

  “孩儿是怕景琰很少来刑部,有不顺手的地方,所以帮他打打杂。”誉王一面笑着,一面摆手。

“你这是有心胸,朕很喜欢。来人……”梁帝微微抬了抬手,召来近身内侍,“取金珠皇缎四表,赏给誉王。”

 

 梁帝为什么要赏誉王,真的只是因为宠爱誉王,因为誉王主动帮景琰吗?不是的!是因为誉王没有去为庆国公争,没有出现梁帝原本预想有可能出现的动荡的局面,就回到了原来的、他一直所追求的朝局平衡,而这个过程中,誉王少了一份非常大的支持,是吃了大亏的。梁帝以为誉王明白自己的苦心,所以甘愿吃了这个亏。

誉王为了梁帝追求的平衡吃了亏,梁帝自然要补偿他一下喽。


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隐身人物在幕后翻云覆雨、推波助澜,这个人就是谢玉。我们知道,谢玉一直暗中支持太子,当庆国公倒向誉王,太子和谢玉当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。而且,在朝堂,庆国公和谢玉虽然都是一品军侯,但是庆国公的爵位比谢玉高一个等级。所以,谢玉比长苏更想扳倒庆国公。

当长苏在查庆国公的时候,谢玉安能不插上一手?长苏能想明白的朝局和梁帝的猜疑,老狐狸谢玉能想不明白?事实上,谢玉早就着手调查庆国公了,起码他从一开始就派了卓鼎风保护胡公胡婆,而且在侵地案中,谢玉肯定暗中做了不少见不得的事,事后被夏冬查了出来,这些事已经大到谢玉要灭夏冬口的程度,可见其严重程度了。至于谢玉做了什么,就只能靠读者脑补了。在梁帝下决心办庆国公的时候,谢玉焉能不浇点火,泼点油? 

其实庆国的事情,长苏插手的真的不多,所以,庆国公的倒台,根本不是因为长苏金手指,除了他自己的“自作孽,不可活”,还有他不知道的对手谢玉在背后算计他。

 

庆国公:男主,我是非常重要的大反派,你关注我一下嘛!

长苏:你这样的连酱油党都算不上的小人物,根本就不值得我关注,自己领便当去吧。


琅琊榜人物全分析【目录】


【图解】脑补琅琊榜背后的秘密


评论(8)
热度(44)
©养草为兰草 | 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