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草为兰草

这里完全是关于《琅琊榜》第一、二部和《伪装者》的内容。专注于补琅琊榜的洞截伪装者的图不动摇~~~

【萧元时篇】我为什么总觉得萧元时是亡国之君

一、聊一聊皇帝为何纵容皇子夺嫡?

 

帝王之家,皇子夺嫡在中国历史并不鲜见,父杀子、弟杀兄这种灭绝人 亻仑的事情没少发生。

总会想起纪王那句话:谁跟谁不是骨肉呢?

所以有的人会奇怪,作为皇帝为何要容忍自己的亲儿子你死我活的去夺嫡呢?

实际上,皇子夺嫡是符合“优胜劣汰”的自然生存法则的。这样,虽然并不能保证夺嫡过程中最有能力的皇子胜出,但能力差的胜出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。对于一个王朝来说,夺嫡虽然残忍,却是让王朝更强大的无奈之举。

 

首先,作皇帝的必须要有几位成年的、能力相当的皇子。比如李渊、康熙等。夺嫡的过程虽然血腥,但最终更有能力的皇子胜出,迎来了王朝盛世。

梁帝儿子众多,梁帝就可以纵容皇子夺嫡。

萧歆这样的就算了,他死的时候太子才13岁,两个小皇子年纪那么小,还没能力夺嫡呢。

其实这也是书中比较难圆的BUG之一。一般皇子十几岁就会结婚生子了,靖王妃早逝,景琰晚育可以理解,但是萧歆做为太子,应该会早婚早育(除非他自己身体有问题,也只能用这个说法来圆了)。

 

其次,在夺嫡的过程中,必然要应用各种谋略、手段,每位参与夺嫡的皇子的各种能力,以及做事的底线能比较清楚的呈现在皇帝与各位大臣面前。在这个过程中,皇帝也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儿子。比如琅琊榜中,如果梁帝不是默许皇子夺嫡,怎么能认清献王是那样的人,誉王是那样的人呢?

 

第三,夺嫡皇子必然要寻找有能力的属下帮助自己,建立起自己的嫡系人马,他们经过许多事件的磨合,彼此了解其能力和行事风格,做事会越来越有默契,这些人也会成为他上位后的左膀右臂。比如靖王夺嫡,把梅长苏、沈追、蔡荃这样人才纳入自己麾下。而元时这种没有参与过夺嫡的人,当了皇帝之后,他的手下其实并没有什么可用之人。

 

帝王之家,就是这样薄凉。

但显然,景琰亲身经历了两场夺嫡,第一次失去了他最敬爱的祁王兄和小殊;第二次失去了梅长苏。他应该是痛恨夺嫡的,因而早早就立了皇长子为太子,至于莱阳王之死是否与夺嫡有关不好脑洞,但显然景琰是不会纵容他夺嫡的,反正景琰在位时,亲手为太子除了这个隐患。

萧歆也是一个心性柔软的人,虽然他儿子太小没机会夺嫡,但我想他也不会纵容皇子争位。

他们这样做,让帝王之家多了亲情、柔情,但却失去了竞争的血性,一代一代性情越来越柔弱(身体也越来越弱,囧),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。

萧歆还有长林王庭生保着,元时呢?

 

二、乱世之君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?

 

在群雄争霸的乱世,很多皇帝都非常短命,他们的王朝也非常短命,不是内部叛变,就是被其他国家吞并。

生于乱世,如何让自己的王朝活下去?绝不是像梁帝那样七万赤焰军说杀就杀了,还诛连那么多人——还在敌国二十万大军压境的情况下。群雄争霸的时代,人是最重要的,尤其是壮劳力、军队,都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,哪能这样斩杀啊。这个BUG就不讨论了。

 

昏君就不说了。只说在乱世,一个明君,除了努力增加人口,他还需要做些什么,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呢?

 

首先,枪杆子里出政权。在乱世,必须手握强兵,兵强将广。

景琰这样的应该亡不了国,他率兵四处征战十几年,不仅对军事比较懂,而且对周边国家的情况也比较了解,能做到知己知彼。

萧歆也能保住国家,虽然他军事上有短板,但是有对他忠心耿耿的长林王保着他,兄弟齐心,能延续景琰时代的军政强盛。

但元时就不同了,他虽然也想把军队攥在自己手里,却不知道如何去实现。本来先皇留给了他忠心的长林军和羽林军,但他自己都断送了。南境穆青死了,北境长林军被他取消了,虽然后来又恢复了,但是士气一旦没了,哪是那么容易就又起来的?东境又被东海抢了三州,岳银川虽是将才,但将帅都是在多场战争中历练出来的,岳银川资历还不够。四境强敌环绕,小皇帝却自断臂膀,简直是自寻死路啊!

 

其次,他必须心性坚定。萧歆说元时心性不定,这真是当皇帝的大忌。

元时当皇帝时13岁,看上去还是小孩子,但人家康熙8岁就当皇帝了。对比一下康熙的心性,13岁的元时远不如8岁的康熙。康熙知道如何从顾命大臣手中获得权力,然后一步一步忍辱负重去完成去实现。但是元时根本不知道如何获得权力,是荀白水太坏吗?其实只要元时自己坚定,知道什么是对国家有利、对自己皇位有利,是不会受荀白水的蛊惑的。

当剧终平旌说要关押元启时,元时说杀了他。很多观众觉得元时成长了,能自己拿主意了,觉得他还是有希望的。

但我觉得太晚了。

他过去犯下的错,心性不定造成的恶果,已经无可弥补、无可挽回了。士兵们经历了这场战争,寒了的心还会再暖回来吗?很难了。士兵的心就像镜子一样,让它破碎很容易,再修补回来太困难了。被更换了的羽林军,经历如此多的波折,怎么会对元时忠心呢?庭生说过,羽林军的忠心那是历代恩养的结果。近郊的羽林军他都搞不定,更别说远在边境的将士们了。

 

再次,他必须眼光长远。不能只看到朝堂,也要看到天下;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国家,也要看到其他国家;不能只看到现在,也要看到将来。但元时显然做不到。

庭生最后一次上朝,对元时说:

老臣最怕的,就是陛下错以为这些就是全部的为君之道。只要皇权在手,制衡朝堂,就可以从此江山安稳,高枕无忧?……陛下可否知道,北燕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事吗?

元时用很不确定的口吻说:听说要改换江山了?

 

从剧中我们并不知道北燕发生了什么,不过从惠王遇刺可以看出,北燕的朝堂很不太平,但他们懂得把内乱外引,利用他国缓和国内矛盾。

再看元时,他(和荀白水)的目光短浅到只看到朝堂之上,看到长林王府势大,最远也就看到京郊的羽林军。他自己也说没出过远门,最远只去过九安山。他就如一个井底之蛙,根本就不知道京城以外有什么,其他国家的国君如何治理国家。

他害怕长林军势大,威胁到他的皇位安全,却没看到大渝军虎视眈眈威胁到他的国土安全。虽然平旌又一次灭了大渝的皇属军,但是十年后呢?大渝军卷土重来,谁来应对?北燕也换了江山,大梁已经与北并交恶,北燕攻来,谁来应对?这些问题,全不在元时的考虑之内,这不是亡国的节奏吗?

 

抗战时期,老蒋那个“攘外必先安内”就是亡国的节奏啊,要不是被我党硬生生掰成“统一战线、联合抗日”,可能就真玩完了。

元时是根本不懂“攘外”,只知必须“安内”,依靠文臣打压武臣,让文臣和武臣势如水火,就如同自断臂膀啊!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文臣武将结成“统一战线”共同一致对外啊!

 

三、放眼四境,谁能一统天下?

 

我比较历史盲,海宴在这方面好像比我强不了多少。

在原著中北燕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,而大梁也有三百多年历史了……我就囧了。我大汉朝东西两汉三十一帝也不过才四百多年(东西两汉根本就算两个王朝),这已经是统治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了,南北朝加起来总共也不到两百年,北燕居然也有四百多年……

好吧,就按这样的设定。

 

按这个设定,大梁三百多年了,武靖帝萧景琰应该算一个中兴之君,就像汉朝到了汉武帝,唐朝到了玄宗时期,清朝到了乾隆时期,根据历史规律,中兴之后,就差不多要走下坡路了。如果是大一统的王朝,还能拖几代皇帝,分裂时期,真就难说了,因为周边国家都很强大,虎视眈眈看着这块肥肉呢。

 

按照中国的历史,天下大势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。看看历史年代表,这个“久”字,短的几十年,长的也就两三百年。所以,海宴笔下的这个多国争霸的乱世,打了那么多场战争,真到了合的时候了。

就算不看历史规律,我们来看各国的形势。

 

大梁这个位于中央的国家,北有大渝、北燕,西有西厉,东有东海,南有南楚。我国历史上很少有南部国家打到北边去的(除了朱元璋是从南京打到北方一统全国的),南楚虽然也总和大梁打仗,但是有云南穆府的雄兵,攻占大梁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。东海本来就是个小国,只想占大梁点便宜,也没有吞并大梁的野心。

 

大梁最大的威胁一直都是兵强马壮的大渝,大渝的国力一直强于大梁,动不动就十万二十万的发兵大梁,有一吞大梁之势。

大梁之所以能和大渝胶着上百年,前几十年就靠着赤焰军,后几十年就靠着长林军守住北境防线。前几十年,林燮带赤焰军守北境,赤焰案时灭了大渝二十万主力,北境太平了十几年;之后烽烟又起,长苏率兵上战场,又灭了大渝十万精兵,保北境十余年太平;然后庭生就成长起来了,在北境屡立战功成为长林王,守卫北境数十年;之后平旌接下了长林军的重担,又灭了大渝十万皇属军,可保十年太平。但是,十年之后,因平旌抗旨被撤又因平旌勤王再被启用的长林军,还能抵抗大渝的入侵吗?谁能成为为元时领兵之人?要知道打东海就已经没有将领了,不得已才启用了元启。

根据大梁的地图,大渝只要突破了长林军甘州的防线,就可以“迅疾南下,深入大梁腹地,一路上没有任何战力可以拦截,直到善柳营所在的齐州”,“五州之地,数十万子民,这般弃于敌手”,再过了善柳营呢?羽林军能护住帝都吗?

 

其实我觉得大梁最大的敌人不是大渝,而是北燕。这时,可能已经不叫北燕了,元时说听说北燕在改换江山了,就是说北燕可能已经灭亡了,四百多年的历史结束了,有新的王朝代替了北燕。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新王朝叫什么,暂时用新北燕代替吧。

北燕经历四百余年,朝堂纷争,叛军势大,虽然有惠王这样有才华、有抱负、心怀百姓的嫡皇子,但是也难阻挡北燕走向末路。惠王这样的人,适合生于太平盛世,会有他一展抱负的机会。当一个王朝走衰亡时,只有枭雄才有机会胜出。比如秦始皇、曹操、朱元璋那样的人。只有才华和抱负是不够的,最重要的是要有野心、有胆魄、有谋略,阴谋诡计使得出来。就比如惠王那个竞争者。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竞争者叫什么名字,但我觉得他很可能是将来一统天下的那个人。暂时叫他新北燕的新国君吧。

北燕内乱,但这位新国君,他的目光不仅仅盯着叛军,而是天下大势了然于胸,在元时11岁这一年,很是做了几件大手笔的事情。

春天,在惠王出使大梁期间,他利用重华杀死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惠王,并试图嫁祸给大梁,幸被平章识破,挡了回去。不过他杀死惠王的目的还是达到了。

秋天,他开放阴山口,让大渝过境与大梁为敌,然后让人给平章报信,于是他坐山观虎斗,看着自己周边这两个国家打得两败俱伤。

之后,平章战死,大梁痛失栋梁;大渝皇属军换帅,陷入内斗。这两家都自顾不暇之际,新国君便可以高枕无忧地着手夺皇位、处理叛军事宜了。但是,他并没有着急,而仍在静待最好时机,两年之后,平旌抗旨斩杀十万大渝主力。这个时机终于来了!大渝战败,主帅被放回去内斗;大梁长林王仙逝,平旌虽胜仍被处罚,长林旗号被撤,长林封府。这时,这位蛰伏三年的人终于开启夺位之战。其实他的竞争对手早就死了,他本可以早一点夺位,为何要等上两年?因为他不想国内乱局被他国利用,要等他国国势最弱最无暇他国的时候改朝换代。

但这之后,他仍然没有太大动作,他是一个诡计多端、野心勃勃的人,他会不计后果地利用一切可利用之事、可利用之人,他一定在积蓄力量备战,很可能是在等其他国家最弱的时候给予致命一击。正所谓“三年不鸣,一鸣惊人;三年不飞,一飞冲天”。

这位新国君看事、做事稳准狠,目光长远,胸有城府,为达目的不择手段,是个熟读兵法深谙厚黑学集兵家、纵横家、谋略家于一身的一代枭雄,在这位新国君如此的强敌面前,小元时根本就不堪一击,没有一点还手余地,新国君轻轻松松就能把他灭了。新国君根本就没有把大梁、元时看在眼里,他一统天下的策略应该是先吞并大渝,再拿下大梁,反正大渝主力没了,短期内恢复不起来,也不太难拿下。他若先攻大梁,大渝恐怕会趁虚而入。

不出十年,新国君就能一统天下。

 

我的脑洞开得有点大了哈~欢迎探讨~


可以配合这篇文食用:【风起长林后传】亡国之君萧元时

琅琊榜人物全分析【目录】

评论(115)
热度(139)
  1.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养草为兰草 | 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