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草为兰草

这里完全是关于《琅琊榜》第一、二部和《伪装者》的内容。专注于补琅琊榜的洞截伪装者的图不动摇~~~

【琅琊榜人物全分析·太后篇】从太后角度看莅阳情丝绕事件

大家对太后的印象可能来自于情丝绕。我们先来从原著中回顾一下所有四段提到她的地方。

 

第一段:豫津病了,景睿去言府看望,看到给豫津看病的大夫云姑娘就魔怔了,之后:

 

到了晚上,言府老管家有些着急,不知这位小少爷着了什么魔。欲待去禀告老爷夫人,又正是少爷病重的忧烦时期,要想派人去谢府送信,偏生谢侯夫妇又都去西都随驾太后敬香了,正左右为难团团转的时候,萧景桓过府来了。

 

第二段:介绍谢玉和莅阳成亲之事 

 

原本按皇室惯例,莅阳公主与谢玉成亲后,应是由谢玉移居到公主府,外人对他以“驸马”而非“侯爷”相称。但由于公主本人的意愿,加之先皇太后都认为不应让女儿在婆家高高在上,反而享受不到天伦之乐,故而特准公主移居宁国侯府,在府内与公婆以家礼相处,加之公主生性贤良,为人端庄敦厚,命令下人只要是在侯府之内,统统以“夫人”称呼她,对她自己带来的宫人,更是严加拘管。

 

【注】这里有先皇,是BUG。因为这时候先皇早死了,在谢玉篇讨论过。这里复制过来:

26年前,谢莅二人大婚时,林殊已经出生,皇七子萧景琰自然早就出生了,梁帝至少已经篡位10年了,早就没有先皇了。原著提到许多以前的事情,其实作者在写的时候没有时间大纲,时间上的BUG在所难免。

 

第三段:长苏去见太奶奶

 

谢弼回过头来,大家面面相觑了一阵。这位太皇太后是皇帝的嫡祖母,如今已九十高龄,从不过问政事,所以宽心寿长,太后都薨逝了多年,她还活得十分滋润。最喜欢看到身边围绕着一群晚辈,所以会派人来召见也不稀奇,只是没想到她老眼昏花的,居然还能看清楚下面坐着什么人。

 

第四段:莅阳讲情丝绕事件

 

“所以有人着急了。因为云南穆府的支持实在太诱人,可如果不能乘着郡主留在京城的日子把这件事情敲定,等她回到云南后就难免要事倍功半。”莅阳公主突然冷笑了一下,“这个时候,霓凰本人的心意,早已不在他们这些人的考虑范围之内。宫里的人最擅长的就是不择手段,有些知道陈年往事的人,不免就妄想要再模仿一遍当年太后的手法……”

提起太后,长苏心中又是一动。没错,现在想来,在印象中莅阳长公主极少归宁,更是从来没见过她跟太后说过一句话。只不过那时自己的生活里有太多丰富多姿的事情,根本没有放半点心思在这个异常状况上。

…… ……

  “公主何出此言?这种事确是令人发指,纵然不是公主的姐妹,也不免要愤懑同情。只是苏某不明白,公主……的姐妹到底恋慕何人,会令太后如此反对,甚至不惜……”

…… ……

梅长苏思忖了一下,本想问问她为什么不找自己的丈夫帮忙,突然悟到这个手法与当年的一样,就算谢玉当年并非同谋,而是被太后所利用,那他到底也是一个既得利益的获取者,跟他商量是有些尴尬,何况真要帮忙拦阻,必然会把主谋者得罪到死,谢玉不是热血少年,他可未必肯干。

…… ……

当年太后的手法,只有几个人知道,谢玉就是其中之一。如果他向自己所扶持的人献计时被莅阳长公主听到,哪怕只有片言只语,她也会立即明白。

 

==========引用完毕的分割线==========

 

探讨之一:从太后角度看情丝绕事件

 

从第四段情丝绕事件,可以看出:莅阳和太后关系不好,不好到两人根本不说话。

从第二段两人结婚事件可以看出,莅阳服从了母后的安排,移居宁国侯府,做了侯爷夫人。

通过这两段,我们再站在太后的立场还原一下当年的情丝绕事件。

 

能爬到太后的位置,肯定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残酷的宫斗,太后这个酱油党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。从太后对莅阳爱情的处理的方式很难判断她是莅阳是亲妈还是后妈,也无法判断她是站在什么立场来处理这件事。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:


1、太后是反派人物:她就是个狠心角色,就想破坏莅阳的感情 

后宫的女人很容易走上变态之路。宫斗是她们的生活日常,她们要时刻警惕、警醒,不知道从哪里射来的暗箭;她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夺得一个男人的爱,而这个男人很可能是她们不爱的男人;除此之外,她们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,就是千方百计扶持自己的娘家人,好让自己有更强大的靠山;然后她们还在努力培养下一代,只要自己的孩子当上了皇帝,自己便能松下一口气,做万万人之上的太后。

爬到太后的位置是相当不容易的,不知道用了多少阴谋诡计,手上不知道沾了多少鲜血。而我们这位太后,她很可能是梁帝的亲妈——梁帝武装权夺之后,没道理让其他兄弟的母亲当太后呀。能养出梁帝这样性情薄凉的人,想必太后自己也是一个无情冷酷之人。

梁帝当年政变有林燮和言阙的支持,有可能是遇到了誉王那样的皇子谋反,而他们又武装夺了皇位(至于那位皇子为什么谋反,或者他们是用其他什么方式夺的权,背后的阴谋就更不得而知了),太后应该是支持至少是默许的,就像后来誉王谋反言后支持一样。甚至太后也许是谋划者。

从莅阳的地位来看,她的母妃的地位应该比较高。

下面就有两种假设,第一种:莅阳是其他妃子所生,太后是后妈。

如果这位妃子再和太后有过节,那就没说的,太后就是羡慕嫉妒恨莅阳的爱情,从狠心后妈的变态角度,恶意破坏糟践莅阳的爱情。

如果这位妃子和太后交好……会有这种可能吗?只有静妃那样的人才会在后宫之中寻找朋友。这么变态的太后,怎么可能有交好的妃子?

第二种:莅阳是太后亲生的。

对于儿女的亲事,太后自然要获得最大利益,显然质子不能给她什么利益,还会给她带来耻辱。太后要寻找更合适的驸马,来加强自己的权力,那么背景好、能力高、有手段的谢玉就被选中了。


2、太后是中性人物:站在利益、或自认为对女儿好的角度

太后对晚辈还是疼爱的,无论她是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。只是太后太强势,她认为莅阳嫁给质子不会幸福,认为谢玉非常优秀,能给莅阳更多的幸福。于是她用宫斗的手段,让莅阳屈服。她以为谢玉真心爱莅阳,莅阳会慢慢被谢玉所征服,慢慢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,没想到莅阳虽然接纳了谢玉,却恨了她一辈子。

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得到真爱的人来说,莅阳与谢玉的婚姻家庭就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美满。对于某些母亲来说,只要孩子婚姻家庭幸福,父母愿意承受来自儿女的恨。所以太后可能到死都觉得自己当初对莅阳婚姻的处置很正确。


3、太后是正面人物,是从对国家好、对莅阳好的角度处理

当时梁楚两国关系复杂,可能时不时会有战争,所以才会有质子的出现。出于政治的考虑,太后认为莅阳不能嫁给敌国皇子。

一方面从国家来说,质子要不要放回国?莅阳要不要和质子去南楚?两国都联姻了,如果需要开战时,梁帝要不要考虑莅阳的感受、莅阳的安危?莅阳和质子的婚姻可能会给两国关系带来无解解开的麻烦;另一方面从莅阳来说,一旦两国真的发生战争,莅阳是支持梁还是支持楚还是没有立场?她夹在中间实在不好做人。

所以太后认为,莅阳必须挥剑斩情丝,但是年少单纯且沉浸在爱河的莅阳哪里能想这么复杂、这么长远的事情,对她来说爱情至上,爱了就爱了,就应该在一起,彼此相爱的人在一起有什么错?

莅阳斩不断情丝,那么,太后就帮用极端的手段帮她斩,替她斩,通过情丝绕永远的解决这件事情。

她首先是一个太后,是后宫之主,其次才是一个女儿的母亲。她知道情丝绕事件后,她失去的是一个女儿,但是对梁帝、对国家来说,是解决了一个麻烦。

 

不管是哪一种情况,情丝绕事件发生了。

莅阳后来查出来了,是太后和谢玉相勾结害了自己,而主谋就是太后。她是一个很决绝的人,表面上她是服从太后的旨意住进谢府,实际上莅阳“极少归宁,更是从来没见过她跟太后说过一句话”,她相当于单方面和太后断绝母女关系了,连公主这个身份也不要了,所以她住进谢府,而不屑于公主府。只是太后去世多年,她和皇室其他的成员并没有仇恨,所以才逐渐经营起自己的公主府。

当莅阳得知情丝绕悲剧又将发生时,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阻止。从莅阳的言谈中可以看出,虽然太后早已经去世,莅阳对她的恨仍然没有消除。

 

 

探讨之二:太后是什么时候死的?

 

第二段中提到“太后都薨逝了多年”,这时候景睿24岁。再回到第一段,当时“谢侯夫妇又都去西都随驾太后敬香了”,那年景睿15岁。也就是说太后是在景睿15岁至24岁之间死的。那么问题来了,太后是什么时候死的呢?

 

相对于太皇太后的寿命来说,三四年应该不叫多年,景睿15岁是还去其他城市进香,当年死的可能性不大,所以大概应该在景睿16-20岁这几年间。

太后死是国丧,景睿这些王孙公子一般要守孝一至三年,是不可能办喜事的。景睿18岁、20岁分别去向云姑娘提亲一次,那么应该不在18至20岁之间。最可能的就是景睿16或17岁的时候。也就是贞平27年-28年,长苏21岁-22岁的时候。

 

但我又觉得既然莅阳和太后不说话,为什么还会陪着太后进香呢?所以我认为,此处有可能是笔误或者BUG,进香的可能是太皇太后。太皇太后“最喜欢看到身边围绕着一群晚辈”,带着莅阳去进香是说得通的。

 

第三段说:这位太皇太后是皇帝的嫡祖母,如今已九十高龄,从不过问政事,所以宽心寿长,太后都薨逝了多年,她还活得十分滋润。

假设太后在贞平27年-28年去世,此时梁帝已经50多岁,太后怎么也70岁左右了,古代人平均寿命短,人生七十古来稀,太后这个年纪死,已经算相当长寿了。所以我认为,如果莅阳随驾进香的是太皇太后,那么太后很可能是在赤焰案之前就死了。比如在林殊十来岁的时候,那么长苏进京时,她已经死去二十来年了,那才算得上薨逝多年。

 

我觉得我考证这个好无聊。但我还想再考证一下言夫人什么死的。因为很短就加在这篇里吧。

 

【所以这是一个题外的考证】言夫人是什么时候死的?

 

长苏进京以后,就要过年了,景睿和豫津到苏宅拜访长苏,原著中提到:

  言豫津摇着脑袋道:“苏兄又不爱热闹的,再说还有飞流陪他,你要同情也该同情我吧,每次祭完祖叩过头之后,我家就跟只有我一个人似的……”

  梅长苏奇道:“今尊呢?”

  “回房静修去了啊。”

  梅长苏不由怔了怔。言老太师和豫津的母亲都已去世,他又没有兄弟姐妹,父亲要真是一离开祠堂就回自己房里去,这个爱热闹的孩子还真是寂寞啊……

 

言阙的夫人、豫津的母亲已经去世,那么她是什么去世的呢?

 

回到上面第一段:

到了晚上,言府老管家有些着急,不知这位小少爷着了什么魔。欲待去禀告老爷夫人,又正是少爷病重的忧烦时期,要想派人去谢府送信,偏生谢侯夫妇又都去西都随驾太后敬香了,正左右为难团团转的时候,萧景桓过府来了。

 

这一年景睿15岁,豫津13岁,豫津的母亲在世,这年长苏20岁,也就是贞平26年,长苏进京的9年前。

长苏进京那年,景睿24岁,豫津22岁,豫津的母亲已经去世了。也就是说,她是在豫津13岁-22岁这近十年间去世的。具体是哪一年呢?

 

原著中,卫峥被捕后,为救卫峥,言侯约夏江到喝茶,曾提到夏江的夫人给言侯一封信。

 

  夏江颊边的肌肉抽动了两下,又强行绷住,语调仍是淡漠无情,“既是这样,你今日为何又要约我出来?”

  “你先稍安。”言阙瞟他一眼,不疾不缓地道,“嫂夫人走的时候没有告知任何人,这是真的,不过五年前,她还是捎了一些消息给我。”

  “为何是给你?”

“也许是京中故人只剩我了吧。”言阙的眼神突转厉烈,尖锐地划过夏江的脸,“夏兄自己的手笔,怎么忘了?”

 

五年前,也就是元佑元年。这年,夏夫人和言阙有书信往来。多年不联系,为什么这一年突然联系了呢?

我推测,可能这一年言夫人去世了。从文中可以看出,夏夫人的京中故人只剩下言阙了,言阙家有事,夏夫人来信慰问一下也是可能的。所以我推测言夫人可能是这年去世的。

当然,这只样推测有些生硬,但是原著中真的就只有这一个线索。

无聊人的无聊考证罢了,不必当真。


评论(10)
热度(59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养草为兰草 | 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