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草为兰草

这里完全是关于《琅琊榜》第一、二部和《伪装者》的内容。专注于补琅琊榜的洞截伪装者的图不动摇~~~

【琅琊榜剧情分析】书和剧两版“靖苏相认”(7)剧版靖苏相认就这么突然间来了【完结】

(1)从乌金丸说起

(2)书版石楠梗与掉马梗

(3)剧版夏江为何能先于景琰认出林殊?

(4)景琰对长苏的三次探究

(番)卫峥案关键人物各自心中的小九九

(5)夏江思考、调查长苏身份始末

(6)金殿对峙前夕正反派情势分析


前面已经分析到,剧中由于反派的强行加戏加戏加戏,变强变强变强,夏江生生从一个“祁王旧人”的线索凭空想出了长苏的身份,并利用无所不在的暗桩告诉了梁帝,引发了梁帝这个反派头号大BOSS极大的怀疑。梁帝从古籍中查到证据后,立即把长苏召入宫中,要亲自审问梅长苏。

从长苏一进宫,梁帝就开始观察长苏,仔细看他容貌,从容貌上自然什么也发现不了,于是他立即采取了下一步行动。

梁帝:来人。

高湛:臣在。

梁帝:卷起他的袖口。

长苏本是与梁帝对视,听到此眼皮一沉,接下来的一幕对长苏并不陌生,因为与霓凰在一起时已经发生过一次了,几乎一模一样。静妃也借洒水之机卷起过他的袖口,看起来林殊胳膊上的记号人尽皆知,他自己当然更清楚。

聪明的长苏当然立即明白了梁帝的真实意图,他没有一丁点慌乱,极为沉着冷静,并且还主动出击,开口询问:

长苏:陛下是在找什么?

梁帝:苏先生,你来京城,到底有何目的?

当然是找你是林殊的证据!

夏江之前的口供中写了长苏是祁王旧人,是来给祁王翻案的,然而当时梁帝认定了夏江是随口攀咬,没有太相信。而夏江最后一次给梁帝的密报中,则直接指认长苏是林殊。假如长苏是林殊,那他进京的目的不言而喻。“进京的目的”是梁帝判断长苏是否是林殊的关键之一。

长苏:苏某自负有才,若不来京城施展,还能去哪里?

梁帝:夏江说你是祁王的旧人,对此你有何言?

长苏:祁王府有没有旧人,陛下最清楚。

我想,长苏之前可能对此也有过预演,假如被梁帝认出来,应该如何应对,所以在大殿上他才能如此镇定自若。假如他先慌了手脚,乱了分寸,一下子就露陷了。他越镇定,梁帝就越游疑,越想从他身上挖出更大的秘密,对话才进展下去,长苏才能拖时间,拖到外面的人想办法救他。

长苏的事,对梁帝来说其实挺棘手的,召见长苏之后,虽然长苏身上并无林殊的痕迹,但这让梁 帝更加恐惧。梅长苏这个冷静到无所畏惧、让人完全看不透的人,对梁帝来说是巨大的威胁,尤其是他存在林殊的可能性,存在为赤焰翻案的可能性,梁帝就不能不铁腕处置了。

然而,如何处置长苏,对梁帝来说还挺棘手。

· 这个人名满天下,并且受很多名士推崇,原本只在江湖,现在在京城、在朝堂都被尊为客卿,受人尊敬。

· 这个人掌握着天下第一大帮,有极高的江湖地位,手下高手如云。

· 这个人明面上看,只是在京城养病,别说违法犯罪的事了,就是有违道德的事都没有做过,没有一丁点把柄。

· 这个人应该是景琰谋士,助景琰夺嫡成功,景琰对他应该有深厚的感情。

既然没有任何把柄,就没有借口正大光明地把他杀死,如果悄无声息把他杀了呢,今日又是明旨宣召入宫……总之,如果就这么杀死长苏,梁帝将会承受来自朝廷内外很多非议,虽然他并不在乎这些,但在景琰权力日盛的这个当口,此举不仅会伤了父子感情,还会大大降低梁帝的威望,凭白为景琰增添夺权的借口。

此时的梁帝心中也得掂量,对他来说什么更重要,本来他最看中的儿子誉王已死,献王不成器,其他儿子都没有什么本事,这天下唯一可以交给景琰,如果景琰和他闹僵甚至决裂,后果不堪预料。

此时,对梁帝来说,更重要的不是长苏,而景琰。景琰到底怎么想怎么看,要怎么做?所以他急于把景琰召过来问一问。景琰于是进宫了。


(7)剧版靖苏相认就这么突然间来了


梁帝召来了景琰,又把夏江召上殿让他来说,夏江于是当场指认长苏就是林殊。


景琰听到后看着夏江目瞪口呆。

梁帝仔细观察长苏的表情,看长苏听到“林殊”这个名字会不会有异常反应。

来看动图


这几个镜头虽然很短暂,却应该是全剧中景琰的内心活动最多的片断。

景琰听完夏江这一句话,应该立即就反应过来,长苏就是林殊!他以前也曾这样怀疑,并进行了求证,然而有母亲和长苏一起欺瞒他,他又如何能知道真相?但此时,夏江拼死到梁帝面前举报,梁帝又叫他来对峙,看起来应该拿到了切实的证据,景琰又怎会再怀疑?

梅长苏就是林殊,这一点在景琰心中瞬间就无需再质疑,但此时此地绝不是相认的时机!

书中,景琰得知了长苏身份后,有很失态的表现,因为当时他面前是无需防备的纪王、言侯和蒙挚,景琰非常失态,而众人没明白发生了什么,景琰便冲了出去。书中的景琰是冲动的、莽撞的,他需要发泄,需要质问或者是倾诉,奔跑了一段路之后,他才逐渐冷静下来。

而剧中在这样的环境下,容不得他一丁点冲动与莽撞,任何失误都会让他和林殊陷入险境甚至万 劫不复!现实逼迫他不得不冷静,不得不隐忍,必须保持完全清醒的头脑的来应对面前的一切。这一瞬间,景琰心理一定非常复杂,如果用文字来描写,恐怕要写很长,但剧中他也只能瞪大眼睛,难以有其他动作和语言。

随后景琰疑惑地把目光转向了梁帝。

梁帝在研究长苏和景琰的反应,景琰也在研究梁帝的意图。景琰这一个眼神,应该在这一瞬间就明白了梁帝要做什么,进而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应对——绝不承认。之后,长苏当然也没有承认,这更让景琰坚定了自己的想法。

长苏:夏首尊,可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哇!



长苏是否承认不重要,重要的是景琰。然后,梁帝果然立即就把目光转向景琰,这一场殿上指认,本就是针对景琰的,景琰知道这仍是自己一个人的战场,小殊只能是助攻,自己才是主力。别人指认什么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咬紧牙关,死不承认!只要他一承认,长苏必死无疑,只要他不承认,长苏就还有一线生机。他必须保持十分的清醒与警觉,不要被梁帝或者夏江这两个老狐狸带到沟里。

剧中如此安排靖苏相认,是对景琰的极大考验,景琰的应对情况为后续剧情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,剧情的紧张程度猛然增加10086。

梁帝:太子,对夏江的说法你有何言?
景琰:父皇何有此言,您是看着林殊长大的,难道会不认识他吗?

景琰直视着梁帝,反问梁帝怎么会不认识林殊,此时给了长苏一个镜头,他眨了一下眼,应该是表示赞赏景琰的应对。但接下来梁帝就解释了为何会认不出林殊:

梁帝:你可知道火寒之毒吗?焚身烈焰,噬骨之寒,加上梅岭特有的雪蚧虫,使中毒者面目全非,至亲之人都难以辨认!

在原著中,景琰虽然突然知道了长苏是林殊,但并不知道林殊为何会变模样;而剧中,景琰刚刚确认了长苏是林殊,立即就知道了林殊变成长苏的过程,“火寒之毒,焚身烈焰,噬骨之寒”,而且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,毫无防备的被告知,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,这对景琰的灵魂冲击力,远远远远远远大于原著,极大的增强了靖苏CP的虐度。

景琰表现出了极度的震惊,他所震惊的多半是长苏承受的痛苦,但是梁帝看来,景琰震惊于这一事实,就是完全不知情的表现。

景琰虽然震惊,虽然心中已经明了,但没有说出“小殊原来你是因为这个才变了模样”这样的蠢话,可见景琰不是没脑子,他没有被带进沟里,坚持不认不信的路线:

景琰:如此荒谬之言,父皇相信,儿臣不信!

梁帝:景琰,难道你是真的、真的不知情吗?

景琰:儿臣不信……

夏江:太子殿下倒是推得干净!若你真不相信此人就是林殊,那当初又怎么会轻易相信他是真心实意的为你谋划,要助你登上东宫之位呢?

其实此时景琰已经无言以对了,这时候夏江应该抓住景琰这一点,继续逼问。但这时,他反而两面出击去问长苏为何扶持景琰,进而又向梁帝讲长苏进京以来朝堂形势的改变……结果还没说完就被长苏打断了,长苏的口才夏江早就领教过了,他实在不该引长苏来反驳他。长苏开口说了一大通,连梁帝都动摇了,夏江不得不拿出杀手锏,让太医来给长苏查身体……

长苏知道太医一查,便能证实火寒之毒。与其让他们来证实,不如自己主动承认……于是他主动承认了。

夏江和梁帝一点默契也没有,梁帝最关心的是景琰的态度,而夏江最想拆穿长苏的真面目,为自己报仇血恨。接下来长苏一言道破夏江心理的实质:

长苏:说来说去,夏江只是想逃一条命,而陛下只是求一个心安罢了。

而长苏所说也暗中给景琰指明了道路,景琰继续顺着长苏的思路,继续拆穿夏江的真实目的:

景琰:两个完全不同的人,几条记载一丝脉象,全都是些无稽之谈,永远都不能被证实,却永远不能被推翻。夏江现在想做的,无非是在临死前,想在父皇的心里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罢了!

此时,景琰虽然已经完全确认长苏就是林殊,也知道了他为何变了模样,却要装作根本就不相信,并且坚定的认为长苏和林殊毫无关系,这对景琰是极大的考验。好在,景琰禁受住了这个考验,完美的配合了长苏。

梁帝和夏江他们看起来是为了同一个目的,在逼问长苏和景琰真相,但他们的最根本的目的根本就不一样。他二人是貌合神离。

长苏和景琰看起来各自为政,不是一伙,长苏主动承认了,景琰却一直在否认,但其实他们的目标很一致,两人配合极为默契,堪称完美,一唱一和,不仅揭示出了夏江的真实用心,也把梁帝面临的困境摆了出来:

长苏:陛下,我已经承认我是林殊,没有什么可查的,就当我是林殊处置吧。 届时伤了父子感情,乱了朝局,受益的可只是夏江一人,对了,要不要依从宫里贤妃娘娘的意思,把献王从献州接回来……

本来景琰监国,梁帝可以享享清福了,但夏江给他来了这么一出,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,一方面心中怀疑长苏,不得不对他有所防范;另一方面梁帝找不到更合适的继承人了,他不能失去景琰。而长苏也通过贤妃把夏江与贤妃勾结,引向了献王参与的党争,再联系到卫峥案誉王和夏江对景琰、静妃的陷害,直指这一次是夏江与献王勾结再一次陷害景琰。

长苏这句话实在说得很到位,成功激起了梁帝对夏江的怒火,拿案上的东西砸向夏江。兄弟齐心,其利断金。长苏和景琰成功压倒了夏江的气焰,在梁帝面前扳回了一局。

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,靖苏二人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(眼神交流都没有),居然可以达到如此完美的默契配合,这不正是一对CP最值得萌的点吗?剧中靖苏相认之后这种灵魂相契,是原著中没有表现的。这一点也是我为什么越来越接受剧中改编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夏江被押下去了,然而,梁帝心中的疑虑并没有真正消失。梁帝让高公公为长苏准备了毒酒……但高公公给了一个暗示,现场所有人都明白了梁帝的意图。

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景琰又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,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挡在长苏前面。上一次林殊受难,景琰没能在他身边,为此景琰痛悔终身,这一次,景琰再不是当年的靖王了,他有了反抗父皇的实力,他一定要护长苏周全。

景琰举杯,梁帝很紧张,长苏也很紧张。景琰在赌,赌在梁帝心中,是杀死疑似林殊的人更重要,还是儿子的性命更重要。

景琰并不是冲动的去赌,他起码握着七分筹码:

上了年纪的梁帝,不像年轻时那样嗜杀了,献王犯那么大错没赐死,誉王其实梁帝也想留他一命的,而景琰其实并没犯什么错,梁帝对他没起心。而梁帝确实找不出更适合继位的皇子了。(祁王死时,有好几个备胎)

景琰其实已经握着了相当一部分权力,又得到朝中绝大多数大臣的支持,梁帝若杀他,必须权衡景琰的势力加江左盟的势力,他还能不能抗衡。

此外,景琰和长苏在猎宫的表现确实是极大的加分项,假如他二人有夺权野心,猎宫确实是最佳的机会,但是他二人没有一丁点表示。这说明他们只想政权平稳过渡,没有想与梁帝相争,这是让梁帝放心的一点。

总之,站在梁帝的位置权衡,杀死靖苏没有一丁点好处,反而会引来源源不绝的后续麻烦。而放他们走,不会影响到自己的任何利益。

结果景琰赌赢了。

剧中对靖苏相认剧情的改编,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整体张力,而且体现了景琰的智商与情商,之前观众可能会觉得景琰“有情有义没脑子”,这一次景琰总算把脑子带上了,金殿对质过程中,虽然也有惊,但总算有惊无险地度过了。

但这一情节最主要的还是表现靖苏二人跨越了时空的默契,少年琰殊可能就是这样有默契,无需沟通交流,就你知我心我知你意,但是在景琰不知道长苏是林殊的时候,两人并没有产生出什么默契,经常发生误会,虽然长苏都懂景琰,但是景琰从来都没有懂过长苏。而就在景琰认定长苏是林殊的那一瞬间,属于琰殊的默契立即就回来了!景琰什么都懂了!

所以,我觉得剧中的靖苏的感情线虽然比原著中更含蓄,含蓄到表面看起来有些淡,但细品起来,就会发现,剧中的感情深沉、更值得回味。


(完,这回是彻底写完啦)

评论(24)
热度(168)
  1. 共1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养草为兰草 | Powered by LOFTER